首页 > 景点攻略 > 问答 > 莫高窟268窟,莫高窟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有哪些特点

莫高窟268窟,莫高窟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有哪些特点

来源:整理 时间:2024-03-26 10:32:11 编辑:国内旅游 手机版

本文目录一览

1,莫高窟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有哪些特点

莫高窟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窟,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、第272窟、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。窟形主要是禅窟、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,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,壁画内容有佛像、佛经故事、神怪、供养人等。这一时期的彩塑以飞天、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,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,后来又加上了两弟子。塑像人物体态健硕,神情端庄宁静,风格朴实厚重。莫高窟

莫高窟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有哪些特点

2,敦煌莫高窟至今存留了多少个石窟

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:北朝、隋唐、五代和宋、西夏和元。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,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、第272窟、第275窟可能建于北凉时期。窟形主要是禅窟、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,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,壁画内容有佛像、佛经故事、神怪、供养人等。
我跟你港明滴,我也不晓得
自己上网找不就可以了-_-!

敦煌莫高窟至今存留了多少个石窟

3,敦煌莫高窟开放的洞窟数

10个洞窟是导游随机进入的 进到莫高窟参观必须跟随讲解员 然后讲解员带领观众在20个左右开放的洞窟中随机进入十个 但是有代表性的肯定都会进去 每个洞窟有两道锁 每进一次都要开锁的 特窟票价200到800一个窟 特窟都是有武警把守 有通行证才给开门 我是08年去的 因为有介绍信 我们免费参观了十多个普窟和十个特窟 真是美妙
492个
莫高窟实行轮窟制,游客要由导游带领。具体开放的洞窟可参见 http://www.mogaoku.net/dhtour/
没有去过

敦煌莫高窟开放的洞窟数

4,这是莫高窟第几窟 这是什么人物

莫高窟第45窟 特窟 人物是 佛弟子 阿难 和 胁侍菩萨
第259窟位于莫高窟南区的中部,为北魏早期洞窟。此窟与所谓“早期三窟”,即莫高窟时代最早的第268窟、第272窟、第275窟相距不远。在造像风格上,许多学者发现此窟有很多因素可与云冈公元5世纪60年代的昙曜第5窟以及第7、第8窟相比较,所以从历史背景和佛教图像学上推测,此窟应建于公元5世纪60年代。 洞窟的建筑形式,前部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仿木结构人字披形,后部为从西域传来的中心塔柱。但它的中心塔柱与其他窟不同,它是在正壁(也就是西壁)的中间凸出部分,成为半个中心塔柱。这种形制是中心塔柱的雏形,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形式,可能是受龛内特定内容的制约所造成的。 西壁凸出的部分开一龛,像方塔一样,象征着多宝佛所住的七宝塔。塔内的主尊塑的是释迦牟尼、多宝佛并坐说法像。 在佛龛两侧,各塑协侍菩萨两身,形成对称的格局。龛内南侧的协侍菩萨造型优美。当我们看她的脸时,就会惊奇地发现,这尊塑像在微笑,是一种恬静而隐秘的微笑。你会发现这微笑事由她内心发出的,犹如纯真少女莞尔一笑的瞬间,是那样的神秘。雕塑家用很简练的塑造手法,给我们留出了大量的艺术空间,让人能窥见这一艺术奥秘,开启通往艺术天国的大门。这身塑像头与身体的比例适度,为1:6.5;头戴宝冠,长发垂肩,上身半裸;头略前倾,项挂项饰,神情庄重。她嘴角外露出的微微笑意,似乎告诉人们,她已经深深地沉浸在幸福的向往之中。 此窟东壁已崩落,南壁东侧下半大部分也被损毁,但北壁却几乎保存完好。南、北壁内容分为三层,下层原来应为药叉、力士,但是被后代涂上白色已经无法看清。上、中两层开龛,上层有四座阙形龛。阙形龛是佛龛的形式之一。“阙”是建筑概念,是位于宫殿、寺宇、陵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,是礼仪的象征,按照我国的传统建筑形式,它们本来都应该是中间缺而为道。但是作为一个佛龛,当时的创作者,却将宫殿内殿宇大顶的造型巧妙地安在上面,并架设在两阙的中间,这样即构成了佛龛的完整性,又增强了装饰效果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中国传统观念、民风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影响,因此,阙也被搬进了石窟。遗憾的是本窟的阙形建筑已遭破坏,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。

5,莫高窟第257窟是什么样的

第257窟的窟形为印度支提窟与我国汉式建筑相结合的形制,前部人字披顶,后部平棋顶,有中心塔柱。柱东向面开一大龛,内塑弥勒倚坐说法像,外存一天王像。第257窟南北向面均上开阙形龛,塑菩萨像,下南开双树龛,北开圆券龛,均塑禅定佛像。西向面上下开圆券龛,内塑禅定佛像。窟顶人字披椽间绘莲花供养菩萨,后平棋顶有莲花童子,飞天及忍冬图案。窟的主尊为一倚坐佛像,高肉髻,面部略有损毁,双目已失。佛像内着僧祇支,身披右袒袈裟,两腿自然垂下。第257窟主尊彩塑,具有明显的“曹衣出水”的特点,衣纹以贴泥条的方式制作,使整个袈裟紧紧裹在了佛身上,佛的肉体特别突出。特别是左臂垂下的袈裟一端,从正面看是两条波浪纹,更增添了湿衣出水之感。乍一看,佛像就像刚刚从水中出来一样。
第259窟位于莫高窟南区的中部,为北魏早期洞窟。此窟与所谓“早期三窟”,即莫高窟时代最早的第268窟、第272窟、第275窟相距不远。在造像风格上,许多学者发现此窟有很多因素可与云冈公元5世纪60年代的昙曜第5窟以及第7、第8窟相比较,所以从历史背景和佛教图像学上推测,此窟应建于公元5世纪60年代。 洞窟的建筑形式,前部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仿木结构人字披形,后部为从西域传来的中心塔柱。但它的中心塔柱与其他窟不同,它是在正壁(也就是西壁)的中间凸出部分,成为半个中心塔柱。这种形制是中心塔柱的雏形,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形式,可能是受龛内特定内容的制约所造成的。 西壁凸出的部分开一龛,像方塔一样,象征着多宝佛所住的七宝塔。塔内的主尊塑的是释迦牟尼、多宝佛并坐说法像。 在佛龛两侧,各塑协侍菩萨两身,形成对称的格局。龛内南侧的协侍菩萨造型优美。当我们看她的脸时,就会惊奇地发现,这尊塑像在微笑,是一种恬静而隐秘的微笑。你会发现这微笑事由她内心发出的,犹如纯真少女莞尔一笑的瞬间,是那样的神秘。雕塑家用很简练的塑造手法,给我们留出了大量的艺术空间,让人能窥见这一艺术奥秘,开启通往艺术天国的大门。这身塑像头与身体的比例适度,为1:6.5;头戴宝冠,长发垂肩,上身半裸;头略前倾,项挂项饰,神情庄重。她嘴角外露出的微微笑意,似乎告诉人们,她已经深深地沉浸在幸福的向往之中。 此窟东壁已崩落,南壁东侧下半大部分也被损毁,但北壁却几乎保存完好。南、北壁内容分为三层,下层原来应为药叉、力士,但是被后代涂上白色已经无法看清。上、中两层开龛,上层有四座阙形龛。阙形龛是佛龛的形式之一。“阙”是建筑概念,是位于宫殿、寺宇、陵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,是礼仪的象征,按照我国的传统建筑形式,它们本来都应该是中间缺而为道。但是作为一个佛龛,当时的创作者,却将宫殿内殿宇大顶的造型巧妙地安在上面,并架设在两阙的中间,这样即构成了佛龛的完整性,又增强了装饰效果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中国传统观念、民风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影响,因此,阙也被搬进了石窟。遗憾的是本窟的阙形建筑已遭破坏,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。

6,敦煌莫高窟259窟什么窟

第259窟位于莫高窟南区的中部,为北魏早期洞窟。此窟与所谓“早期三窟”,即莫高窟时代最早的第268窟、第272窟、第275窟相距不远。在造像风格上,许多学者发现此窟有很多因素可与云冈公元5世纪60年代的昙曜第5窟以及第7、第8窟相比较,所以从历史背景和佛教图像学上推测,此窟应建于公元5世纪60年代。 洞窟的建筑形式,前部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仿木结构人字披形,后部为从西域传来的中心塔柱。但它的中心塔柱与其他窟不同,它是在正壁(也就是西壁)的中间凸出部分,成为半个中心塔柱。这种形制是中心塔柱的雏形,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形式,可能是受龛内特定内容的制约所造成的。 西壁凸出的部分开一龛,像方塔一样,象征着多宝佛所住的七宝塔。塔内的主尊塑的是释迦牟尼、多宝佛并坐说法像。 在佛龛两侧,各塑协侍菩萨两身,形成对称的格局。龛内南侧的协侍菩萨造型优美。当我们看她的脸时,就会惊奇地发现,这尊塑像在微笑,是一种恬静而隐秘的微笑。你会发现这微笑事由她内心发出的,犹如纯真少女莞尔一笑的瞬间,是那样的神秘。雕塑家用很简练的塑造手法,给我们留出了大量的艺术空间,让人能窥见这一艺术奥秘,开启通往艺术天国的大门。这身塑像头与身体的比例适度,为1:6.5;头戴宝冠,长发垂肩,上身半裸;头略前倾,项挂项饰,神情庄重。她嘴角外露出的微微笑意,似乎告诉人们,她已经深深地沉浸在幸福的向往之中。 此窟东壁已崩落,南壁东侧下半大部分也被损毁,但北壁却几乎保存完好。南、北壁内容分为三层,下层原来应为药叉、力士,但是被后代涂上白色已经无法看清。上、中两层开龛,上层有四座阙形龛。阙形龛是佛龛的形式之一。“阙”是建筑概念,是位于宫殿、寺宇、陵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,是礼仪的象征,按照我国的传统建筑形式,它们本来都应该是中间缺而为道。但是作为一个佛龛,当时的创作者,却将宫殿内殿宇大顶的造型巧妙地安在上面,并架设在两阙的中间,这样即构成了佛龛的完整性,又增强了装饰效果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中国传统观念、民风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影响,因此,阙也被搬进了石窟。遗憾的是本窟的阙形建筑已遭破坏,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。
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,上下五层, 南北长约1600米。始凿于366年,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,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、规模宏大的石窟群。现存洞窟492个,壁画45000平方米,彩塑2400余身, 飞天4000余身,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,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, 是一处由建筑、绘画、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,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、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, 被誉为“东方艺术明珠”。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(莫高窟第17洞),洞内藏有从4—10世纪的写经、文书和文物五、六万件。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,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。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,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,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,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、菩萨、天王及其说法相等;佛经故事画,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;经变画,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,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,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;佛教史迹画,表现佛教在印度、中亚、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;供养人画像,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,这是一部肖像史。希望对你有帮助
第259窟位于莫高窟南区的中部,为北魏早期洞窟。此窟与所谓“早期三窟”,即莫高窟时代最早的第268窟、第272窟、第275窟相距不远。在造像风格上,许多学者发现此窟有很多因素可与云冈公元5世纪60年代的昙曜第5窟以及第7、第8窟相比较,所以从历史背景和佛教图像学上推测,此窟应建于公元5世纪60年代。 洞窟的建筑形式,前部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仿木结构人字披形,后部为从西域传来的中心塔柱。但它的中心塔柱与其他窟不同,它是在正壁(也就是西壁)的中间凸出部分,成为半个中心塔柱。这种形制是中心塔柱的雏形,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形式,可能是受龛内特定内容的制约所造成的。 西壁凸出的部分开一龛,像方塔一样,象征着多宝佛所住的七宝塔。塔内的主尊塑的是释迦牟尼、多宝佛并坐说法像。 在佛龛两侧,各塑协侍菩萨两身,形成对称的格局。龛内南侧的协侍菩萨造型优美。当我们看她的脸时,就会惊奇地发现,这尊塑像在微笑,是一种恬静而隐秘的微笑。你会发现这微笑事由她内心发出的,犹如纯真少女莞尔一笑的瞬间,是那样的神秘。雕塑家用很简练的塑造手法,给我们留出了大量的艺术空间,让人能窥见这一艺术奥秘,开启通往艺术天国的大门。这身塑像头与身体的比例适度,为1:6.5;头戴宝冠,长发垂肩,上身半裸;头略前倾,项挂项饰,神情庄重。她嘴角外露出的微微笑意,似乎告诉人们,她已经深深地沉浸在幸福的向往之中。 此窟东壁已崩落,南壁东侧下半大部分也被损毁,但北壁却几乎保存完好。南、北壁内容分为三层,下层原来应为药叉、力士,但是被后代涂上白色已经无法看清。上、中两层开龛,上层有四座阙形龛。阙形龛是佛龛的形式之一。“阙”是建筑概念,是位于宫殿、寺宇、陵墓前神道两侧的建筑物,是礼仪的象征,按照我国的传统建筑形式,它们本来都应该是中间缺而为道。但是作为一个佛龛,当时的创作者,却将宫殿内殿宇大顶的造型巧妙地安在上面,并架设在两阙的中间,这样即构成了佛龛的完整性,又增强了装饰效果。佛教传入中国以后,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中国传统观念、民风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影响,因此,阙也被搬进了石窟。遗憾的是本窟的阙形建筑已遭破坏,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。
文章TAG:莫高窟268开凿于北莫高窟268窟

最近更新

景点攻略排行榜推荐